丘家寶 YAU KA PO 11090608
我是就讀通識教育四年級的學生,這次經歷是發生在我第一次實習所任教的學校,這是一所基層學校,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較弱,每年只有一至兩人能應屆升讀資助學位,我任教的亦是中五級中一班較為弱的班別。在我教學前,我的原任老師跟我說這些學生是「沒救」的。因為班上的學生沒有讀書的動力,每天只是混混噩噩地上課。原任老師評估他們一定不能通過中六文憑試。而他亦「勉勵」我說:「不論用任何方法,他們都只會睡覺,所以即使達不到成效,亦不要太灰心。」 在到學校進行觀課後,發現原任老師的說法果真不假,學生確實缺乏動機,上課時有不少人會伏在桌上休息,未有留心上課。但這是否就代表他們是沒救呢?我是質疑的。 學生的動機弱並非天生而成。我留意到,原任老師在教學時經常會用精英班的表現來對比班內學生的表現,以突出錯誤。根據心理學家伯恩斯(1982)的理論,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建構於自我概念及自我認同,如果學生對自我認同感低落,消極的自我概念會引發了自我期待的消極,使他們難以尋求改進。因此,雖然這班學生的成績確實是較差,但硬性的比較其實只會導致學生更確定自己是「天生的失敗者」。根據社會心理學家海德(1958)及溫納(1972)的歸因理論(Attribution Theory),這樣的環境使他們會更傾向將失敗歸究於自己天生能力不足,而讓其持續地消極。 為了協助學生改變,我調整了我的課堂策略,除了上課,我亦使用不同策略協助他們建立自我。首先我使用繪畫自我形象的活動去了解學生的自我形象與期望。 根據結果,可以了解到學生的自我概念是較為模糊,對自我的信心及期望亦較低。因此在之後的課堂,我均嘗試去了解他們形象低落的成因,同時詢問其理想與興趣,希望能在當中尋找突破。在經過一輪相處,我了解到他們一般認為:「自己不適合讀書」、甚至「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價值或長處」。 為了幫助他們建立自我價值,我為他們制作了一份檔案,以記錄我平日的觀察及他們的強弱項。藉著這份檔案,我會抽時間在課後小息及下課後,跟他們作簡單的生涯輔導,與他們談談我的觀察、感受,及商談實踐理想的方法,以增進他們在自尊五感中的的能力感與方向感,協助其建立自我概念。後來在臨別秋波之時,我更以「數碼暴龍」卡通中的主角去形容我對他們的觀察,「每一位學生均有他們的獨特之處,這些獨特之處看似虛弱,卻可以進化成強大的成量,去成就自己的未來」。 這些看似與教學無關的行為,卻改變了他們。由起初全無目標,後來卻有學生跟我說要立志升讀大學,連原任老師也甚為驚訝。 這次的經歷,重新確立了我對教育的熱誠與理想,亦讓我了解到所謂「沒救」並非必然,而是在於教師如何去看待自己的學生, 當教師對學生存有希望及期望,學生亦會以同等的努力去回應你。
歐陽學謙(AU YEUNG Hok Him, Solomon)11217373
「各位同學早晨」我如常地開展一天的課堂。那個長期都是空著的位子終於都有人坐上,迎來一位班上的稀客。他的名字是Chopper,原籍菲律賓,他是當了一整年街童才被社工轉介入讀我任教的學校。 我記得該課堂是教授如何以英文報時,主要圍繞「o’clock」和「half past」。在課堂的開端,我向學生展示了幾款不同的鐘擺,向他們初步介紹該兩款英語詞彙所代表的是什麼。眼見在座的所有同學都相當期待學習新的英語句式,但唯獨是Chopper全程都沒有看過我一眼,就算叫他的名字好幾次,也沒反應⋯⋯ 我心中閃過一個念頭:不如就繼續教學,始終不能浪費其餘同學的寶貴上課時間。但此念頭瞬間又被我另一個想法所駁回了:我並不是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這位同學,如果不把握這次他上學的機會去好好瞭解他,幫助他,不知道下次會是何時。 就抱著這個想法,我走到他的跟前。他慢慢地抬起頭,他看著我,把雙眼咪到像刀鋒一般,似乎十分怨恨我特意走過來。我叫了他一聲:「Chopper」。他馬上用英語回敬:「你又是想勸我要專心上課,我跟你說,你要教的我全都懂了,為什麼我要聽你的課?」他邊說著,邊站了起來,態度相當強硬。 聽完他尖銳的話語,我心裡盤算著該怎麼辦才是。我走到他的身邊,搭著他的肩膀示意要他一起走到全班面前。我面帶笑容的對著他說:「Chopper,你可以跟我們說這幾款鐘擺的時間該怎麼說?」他迅速的把答案說出來,而且全部正確,而且發音十分標準。我對著全班同學稱讚他,然後叫他把答案寫到黑板上:就在這時我發覺他原來有頗為嚴重的讀寫障礙-他不但寫不出答案,就算我把字母每個讀出來,他也寫不到。他回頭看著我,十分沮喪,然後就突然走回座位開始飲泣。 我走到他座位旁,他不停的用力拍打桌面。我馬上按著他的手,對他說:「老師知道你回學校上學很不容易,但是你知道嗎,正正就是得來不易,你才應該更加用心去學。英文是你的強項,但你需要花更多心思在認字方面。老師對你有信心,希望你也相信老師是有能力把你教好……」 他的情緒隨著我的講話漸漸地緩和下來,之前的怨恨亦不見了。就在那一堂,我首次看見Chopper願意和同學討論以及一同參與課堂的互動。 我慶幸當日在堂上與他說了這番話。Chopper的性格並沒有立刻的作出「180度」的改變,但慢慢地他肯較為投入課堂,非但沒有騷擾課堂秩序,反而開始變得積極的回答問題。似乎我當日的話真的在他心裏埋下推動改變的種子:不要少看我們作為老師對學生說的任何一番話,雖然我們只是他們一生中的那麼一位過客,但我們絕對具有改變他們一生的影響力。
鍾璧蔚 Chung Bik Wai 11066229
課堂:中四通識課
師生關係:建立階段
該班特質:好動難集中(男學生佔大多)、級別上屬能力最弱的班別(沒有太大的學習動機)、有六位留級生(存較大的學習差異)
教學是一份育人工作,所以在面對不一樣的學生時,總要有彈性的手法和那顆想協助學生成長的心。事源當日在教「未婚懷孕」議題,在探究婚前性行為的不同原因(探究活動二)期間,就有一位男學生在座位上大聲發問:「Miss,你仲係唔係處啊?」他一問完,就引來全班起哄,即使是平日不投入課堂的學生都雀躍起來。雖然我沒有預期同學會這樣問,但眼見這問題引起全班興趣,就順勢反問:「點解咁問呢?」頓然學生變得更議論紛紛,開始有更多不同聲音傳出:「大學生好隨便囉!」、「大學d camp唔係好淫亂嫁咩?」...... 當下,班房很滿佈學生熱鬧的討論聲音,開心在終於能夠成功引起全班的學習動機,但同時我內心亦添加了一份惆悵,因為開始要接受課堂秩序管理的考驗。
首先,我在不否定學生意見下,決定著手處理學生的討論焦點,並引導他們用堂上活動的方式表達。於是我說:「哇,你哋好似好熟U Life咁嘅。其實大學生都係青少年,你哋又覺得點解佢地好似易d有婚前性行為呢?不如每組都寫吓啊!」之後就即時派大畫紙和筆,給予他們四分鐘寫,並指示他們完成後貼出黑板。過程中,我會到每組都看看,並特別關注那些少數但異常激動的個別學生,如建議他們喝水/洗面平伏心情。而小組完成討論後,我就請三位相對認真的學生出來,幫手把相同之處圈起,再緊接當下課堂氣氛和脈絡,請負責寫的同學作詳細口頭表述。整個過程主要由學生自主去說,但我會從旁引導討論方向(如作少量追問或釐清),亦提醒其餘學生在同儕互評/回應時需是有建設性的。最終在暫時加設小組活動環節後,順利管理好課堂秩序,令學生有秩序地發表學習。
這堂成功引起全班學習動機,在良性討論下,提升同學溝通表達的能力,亦從中更正某些學生的邏輯推論,重塑他們對大學生的想法。當然,到下課時,聰明的同學還是會重提那個「關鍵性」問題,而我當時大方地說:「同學,這個問題很敏感啊!畢竟我只是剛來的實習老師,或者先讓我認識你們多一點,再考慮會不會答你這問題啦!」當下,我得到了某些學生的掌聲,亦得到某些學生的失望神情,但肯定的是,之後我得到了一段緊密的師生關係。
“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teach one to think intensively and to think critically. Intelligence plus character - that is the goal of true education.”
Martin Luther King, Jr.